随风
要问最近AI届什么最出圈,你一定能够脱口而出,没错它就是GPT5。过去了超过两年时间万众期待的GPT5终于亮相,尽管其性能可以称得上领先,但大家普遍的反馈仍然是非常失望,对于企业用户更是没有掀起多少波澜,大家仍然用着各种开源的模型做落地,用着Cluade模型进行AI编程。大家所期待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出现。
GPT5模型并非单一架构,其内置的路由模块能够自动决策是否调用深度思考模型。这种设计乍看之下颇具威力,然而现实应用却并非如此理想。用户需求本就纷繁多样,这种看似智能的设定,恰恰因其不确定性成为了使用体验不稳定的根源。例如,当用户询问旅游攻略时,启用深度思考显然是合理的选择。然而,现实中的大部分场景远非如此简单易判。以智能家居垂直应用为例:用户发出“我回家了”的指令,模型究竟应该深度思考生成复杂响应,还是进行快速直觉性反应?事实上,这两种处理方式都只符合部分用户的需求。
问题的核心在于,当前的路由机制难以精准捕捉用户意图的微妙差异以及场景的复杂性。一刀切的“智能”决策,在需求边界模糊的日常场景中显得力不从心。用户可能希望“我回家了”触发一系列预设的快捷操作(如开灯、调温),此时深度思考反而显得冗余且迟缓;而在另一情境下,用户或许期待模型能基于当前环境(如天气、时间、家庭成员状态)进行更深层次的推断与个性化响应(比如询问“是否要播放放松音乐?”或“晚餐有什么建议?”)。这种“应该深度思考还是快速响应”的模糊地带,恰恰是路由模块最易出错之处。
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可能导致响应延迟(深度思考耗时),更会带来预期之外的交互结果,破坏用户体验的连贯性和可预测性。用户无法建立稳定的心智模型去理解GPT5在不同时刻的行为逻辑,每一次交互都可能是一次“开盲盒”。在强调效率与确定性的垂直领域(如智能家居、客服、生产力工具),这种不确定性尤为致命。它削弱了用户对模型的信任感,也阻碍了其在关键场景的深度集成。
因此,仅仅依赖模型内部“黑盒”式的路由决策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优化方向可能需要引入更精细化的用户意图识别技术、结合显性的用户偏好设置(允许用户预设特定场景的处理倾向),或者发展更强大的上下文感知能力,使模型能动态理解当前对话的“深度需求临界点”。否则,路由模块的“智能”设计,反而可能成为制约GPT5真正理解并高效服务用户的瓶颈。更要命的是GPT5一旦路由模块出现故障还可能引起智商大规模降低,本应智能分配问题至快速响应或深度思考模式的系统失灵,使 GPT-5 在简单任务中表现迟滞。
事实上我们并非反对GPT5的实时路由设计,恰恰是我们是实时路由系统的较早拥抱者,我们很早提出了实时语义路由系统,进行智能家居场景的智能体加速方案,但在长期实践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本以为能够显著降低成本和延时,然而实际上并未如同我们想像一般强大,反而遇到了许多问题,那么如何使得实时语义路由系统发挥出其本应显现的威力呢,我想答案就藏在我们的标题里面——“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不存在一种强大的单一的智能模型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个性化和用户偏好设置在AI时代仍需存在,不能指望AI系统能理解我们所有的请求,事实上即使是人本身也不可能做到,你无法百分百的满足你父母和身边人的期望,我们只能通过沟通与交流进行尽可能的做到完美,也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人,这不正是 “没有免费的午餐” 定理的生动写照嘛。
因此所谓的AGI即通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满足了全知全能的特性,这不就是赛博上帝吗?AGI之路注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会彻底失败,就像永动机一样被证伪,也可能像室温超导一样陷入“罗生门”,最好的结果就是人类取得了突破,但无论结果如何GPT5表现不佳恐怕已经是板上钉钉,那么接下来的GPT6会不会取得新的突破呢?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社区开源AI智能体项目链接 :https://github.com/ruanrongman/IntelliConn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