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
物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Aiot的概念也提出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却并没有掀起多少风浪,随着风口的退去,万物互联的时代仍然遥遥无期。数字世界,数字工厂仍旧没有到来,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数据的处理不到位,大量的物联网数据并没有挖掘出应有的价值,这使得物联网系统变成了一个空架子,中看不中用。
随着大模型的发展,ChatGPT等生成形式AI的横空出世,人们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使用恰当的prompt工程和自主化Agent我们可以迅速的处理过去我们无法处理的东西。我们甚至还可以产生新的信息,去驱动我们的物联网系统,这一切将极大的推动了Aiot的发展。
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仅仅数年时间,科技的变化已经如此深刻。万物智联的时代似乎已经向我们招手,然而遗憾的是万物智联却远非将一个大模型缝合在物联网系统上,没有场景的理解大模型+物联网系统也将成为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品。不少开发者尝试让大模型充当驱动智能音箱的新技术,然而很快便遭到了残酷的现实,大模型驱动的智能音箱体验不如传统的深度学习技术,响应缓慢而且执行准确率还不高,运行的成本却又比传统算法高出数倍,属实是一桩名副其实的赔本买卖。为什么开发者会进入此类误区呢,原因其实也无他,就是开发者执着于炫酷的技术而忽视了用户维度对产品交互的认识,因此才会导致了这类错误。当然随着新一代大模型的诞生,如Qwen3 Next已经实现了快速处理,成本大幅下降,智能体能力大幅提升的技术奇迹,智能音箱场景也许会重新变成“香饽饽”,大模型发展日新月异,开发者或创业者必须坚持不断学习,否则你今天的认知将会很快过时。
大模型+物联网的另一重挑战是协议。虽然MQTT在物联网具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物联网破碎的场景远非MQTT一种协议所能完全涵盖的。更糟糕的是MQTT协议过于宽松,即使全世界的物联网系统都使用MQTT那也同样无法实现万物互联的终极目标。因为其并没有定义其上层严格的数据交互规则,导致同样运行MQTT的系统无法实现无缝对接,MCP协议的出现本意是为了让大模型更方便的调用外部工具,却意外成了万物互联的新希望,海量的MCP工具和硬件支持正在谱写万物互联的新可能。
因此全新的开始,只意味着全新的可能,大模型强大的自主执行能力和情感理解给了开发者无穷的想象,然而大模型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粘上点大模型技术就能成为赚钱的“银弹”,靠忽悠投资人和消费者的生意终究是不持久的,幸运的是不少公司和开发者已经找到了不少大模型落地的赛道,如情感陪伴和AI早教,这些领域虽然不是最佳的落地场景,却已经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坚信大模型+物联网将会书写像互联网时代一样的传奇。
